- 第二屆靈性關懷師授證禮
世界衛生組織(WHO)的定義,每個人都需要被「全人照顧」,這代表包括了身、心、社、靈;其中華人較少接觸及落實的是靈性的方面,反而較多的是宗教層面,所以華人社會是多元化宗教的發展,但是在靈性領域上的探索較少而顯得相對貧乏。隨著安寧療護的推動,死亡的議題及善終的重要性已被社會重視,而善終的最佳定義為「死而無憾、靈性平安」!所以在2017年國民健康署王英偉署長提出三年大型計畫案「安寧靈性關懷人員培訓與宣導推廣計劃」,係完成台灣臨終照顧的最後一哩路。
從1990年台灣第一個安寧病房在馬偕醫院成立至今,有三個主要推廣安寧靈性關懷的機構:財團法人中華民國(台灣)安寧照顧基金會、財團法人佛教蓮花基金會、財團法人基督教史懷哲宣道會。史懷哲宣道會從過去近二十年志工培訓的經營,看見社會大眾需要靈性關懷的迫切;我們有幸能結合多位專家、學者、臨床工作者(醫師、護理師、社工師、心理師等)多次的討論及研議,自2011年起開辦天主教與基督教靈性關懷訓練方式及課程,在全國北中南東部開課,並以基督博愛的精神呼籲社會大眾重視靈性關懷,迄今天主教與基督教已完成受訓學員累積5000人次以上,並有500位通過醫院及機構實習。其中經過授證委員會的書面審查及面談,在2016年12月授證95位第一屆天主教與基督教靈性關懷師,而今天將再授證第二屆92位。
我們多年來持守及推動的「靈性關懷」工作,也看到實質的果效,許多靈性關懷師已投入安寧療護的靈性關懷工作,我們學員已在66家大型醫院及20家地區醫院提供服務,大約是全國有安寧療護醫院的80%之多!如今安寧及靈性關懷要能擴及全國長照機構及社區關懷據點,必定需要更多的靈性關懷師們加入這個行列。我們要感謝有許多美好的前輩榜樣給了我們寶貴的經驗及學習,例如趙可式教授、賴允亮醫師、陳榮基醫師、楊育正醫師及陳今在牧師等等;也有很多全力投入課程及推動的專家,一路上貢獻功不可沒,例如陳秉華教授、蔣寶玲牧師、初大慶牧師、李岳庭老師、胡瑞芝老師、黃麗慧老師、王瑞珍牧師、石台華修女、李素貞修女及吳森棋醫師等等,當然還有很多背後協助支持的人。這些人都參與及成就了這件非常有價值及意義的工作!
自2018年起,國民健康署更主導,希望我們把「靈性關懷」的理念及訓練推廣至全國的長照機構,尤其以照顧長者的社區關懷據點為主,這些需要被照顧的65歲以上的長者有300萬之多(佔14%),面對全民需要靈性關懷的迫切,我們責無旁貸的繼續往前邁進。感謝每位付出的人,我們多年來的感動及堅持,已看到上帝的祝福及開路,我們不單愛台灣這塊土地,我們也祈禱台灣在人文的浸潤,能夠臻於靈性關懷的細緻,手攜手共同推動靈性關懷在台灣社區的每個角落,真正建立「關懷城市」Compassionate City的理想境界!
邱仲峰醫師/教授
財團法人基督教史懷哲宣道會董事長
安寧緩和醫療在1990年由基督教馬偕醫院引入台灣,1994年天主教耕莘醫院也開設病房,1995年台大醫院跟進。佛教蓮花基金會有幸加入。靈性關懷逐漸受到重視,馬偕安寧教育示範中心開始提供基督宗教的靈性關懷志工及宗教師的培訓,蓮花基金會也與台大醫院緩和醫療病房合作,於1998年開始培訓臨床佛教宗教師(Clinical Buddhist Chanpaincy, CBC)及靈性關懷志工。後來史懷哲宣道會承接了馬偕安寧教育示範中心的任務。今天很榮幸參加第二屆基督教暨天主教靈性關懷師授證典禮,恭喜各位新加入的靈性關懷師,期待更多新血的加入,能使安寧緩和醫療志業,三教九流合作的成果,更加蓬勃發展,讓每位即將完成人生使命的病人都能為他的生命畫下完美句點,安詳前往天堂或極樂淨土。
陳榮基教授 佛教蓮花基金會榮譽董事長
士林靈糧堂 劉群茂主任牧師
恭喜各位完成了靈性關懷的實習,提供了在這階段中的病人和家屬心靈上極大的支持! 相信神的恩賜和選召是沒有後悔的,每當你們來到上帝面前,總能從神那裡支取屬天的能力, 好叫你們的服事大有恩膏,繼續地走在上帝的計畫裡!
木柵便以利教會 董倫賢主任牧師
在醫院從事靈性關懷是一項很神聖的工作,除了要謹守服侍倫理外,更需要充足的愛心和耐心去服侍臨終或病重的人,靈性關懷師本身美好的靈命可以鼓勵他們、激勵他們、帶給他們有永生的盼望。感謝主,藉由史懷哲基金會,讓我們看見生命終極不同面向的需要。
基督教台灣浸會神學院副教授 劉光啟牧師
祝福每一位靈性關懷師,成為傾聽者,倚靠主賜予的耐心,傾聽人內在的心聲。成為分享者,從主領受愛心,服事在軟弱中的肢體。因為當我們如此行,就是做在主身上。
Fr Maximillian Mary/畢度神父
Dear brothers and sisters
Today we do not come to finish a study circle as it is much more a sending ceremony. Sure, we need to learn skills but the formation of our heart is the most precious and not so easy goal. Spiritual accompaniment is a way of conversion but also a call from above.
Such a ‘service of love’ need sacrifice but is always a grace and a source of happiness.
“Do not be afraid. It is me!”
May our God of Mercy bless you all
天主教輔仁大學附設醫院 院牧部 石台華修女
今天你們要被派遣對人們提供屬靈的關懷,請記得,他們是跟你我一樣的平凡人,要面對同樣的問體與挑戰,然而,他們的課題是要在這些掙扎、痛苦與失落中去面對與超越。在此期望你們能成為主的器皿,在他們的生命故事中以尊重的方式帶給他們希望、關懷與愛。這事無關乎你們做了多少服務,而是在服務中付出了多少愛。上主揀選了你們,請拿出信心與愛心勇往直前吧!
安寧照顧基金會 楊育正董事長
達文西說:我以為我在學習生活,原來不是,我是在學習面對死亡。
死亡使人懂得謙卑,也顯出真正的自己。然而大多數的人在藉著死亡認識自己的時候,常常都已經時不我予。這時除了面對身體、心理、社會關係的痛苦外,最大的痛苦來自靈性的迷惘:生為何來,死當何去?
喜樂與人分享而加倍,憂傷痛苦有人傾聽、分擔而輕省。
史懷者宣道會所辦的靈性關懷師培訓課程就是訓練在這個時候能夠有陪伴、分擔能力的關懷人員,以愛分擔。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
藉著ㄧ個又一個生命故事的叄與,我深信今天的授證典禮會成為所有靈性關懷師出發的號角聲,既以為人而己愈有,並在所有受苦人的面上看到耶穌基督的面容。
義大癌治療醫院 張肇松教授
靈裡平安有盼望,
性情火熱靠聖靈,
關心世人勤服事,
懷抱基督愛人心。
大衛會幕禱告中心 章啟明長老
史懷哲宣道會乃是致力於將天國的福音落實於地上,也就是身體與靈魂的雙重醫治,今生
與永恒的痊癒。所以宣道會裝備訓練「靈性關懷師」為要差遣每一位進入醫療禾場,因為需求甚廣。
我們董事會向每一位老師及學員致敬,因為你們的付出與結業,將使神國大大擴展,許多靈魂得以收割進入天國的穀倉,你可以聽見天上及地上得以爆發歡樂的聲音。
陳志宏牧師
拜現代醫療技術發達之賜,現代人的平均壽命大幅度增加,以前華人的經驗是人生七十古來稀,神人摩西也認為人的一生的年日是七十歲,若是強壯的話可到八十歲 (詩九十10)。根據2016年的統計,台灣百姓的平均壽命為80.0歲,其中,男性76.8歲、女性83.4歲,我們很多人都可以達到古人期待能夠長壽的理想。
醫學水準的提升固然可以延長人的壽命;但是副作用是有些時候延長了人死亡的過程、增加自己與家人的痛苦。很多人到了晚年需要靠各樣醫療儀器維持生命的跡象,生活毫無品質與尊嚴,但是卻求死不得,無法按自己的自由意志行事。有些家人為了照顧久病不癒的配偶、父母,自己的身體健康也受到極大的虧損、甚至自己罹患憂鬱症。所以如何坦然面對死亡、在人生最後一個階段享有靈性的平安可能是現代人更需要學習的課題!
史懷哲基金會從2011年開始提供靈性關懷的訓練及課程,已經裝備許多人在臨終關懷、靈性照顧成為很好的陪伴者、支持者。恭喜我們中間有不少人今天要接受第二屆靈性關懷師的授證,這代表你們過去的學習、努力已經得到一定程度的肯定。盼望你們與第一屆授證的關懷師們一起投入在醫院、長照機構、社區服務據點、教會的肢體及其家人的靈性事奉。
最後僅以傳七1-4與大家彼此共勉:「名譽強如美好的膏油;人死的日子勝過人生的日子。往遭喪的家去,強如往宴樂的家去;因為死是眾人的結局,活人也必將這事放在心上。憂愁強如喜笑;因為面帶愁容,終必使心喜樂。智慧人的心在遭喪之家;愚昧人的心在快樂之家。」
走訪部立屏東醫院的魯比‧麥當妮案靈性關懷師
原本在嘉基腫瘤病房做志工的魯比關懷師,跟著先生(牧師身分)在教會當中服事,便已經遇到許多罹癌的會友和家屬,而在一次的經歷中,一位姊妹從發現罹癌到過世才短短一個月的時間,深深地衝擊著魯比,她發現自己在這樣短的時間中手足無措,許多問題不斷冒出來,甚至遇到瓶頸,不知道該怎麼和這位姊妹對話,原來是這樣的孰悉的人,卻牽引著內心無從下手的無奈,更遑論談死亡前的預備,過往的經驗,使得魯比覺得需要再學習。當接受了靈性關懷訓練後,魯比覺得慢慢有了脈絡,找到照顧人的方法,隨著在病房與病友不斷對談思索,開始越來越能夠抓住時機,並且帶來影響力!
有位排灣族阿嬤,將近70歲了,離婚許久,獨自照顧兩個孩子,原本是基督信仰,因結婚之後跟著丈夫的習慣,而轉成多待在民間宗教,然而這個背叛自己信仰的感覺一直卡在阿嬤的心中,魯比關懷師以布農族的原民身分來與阿嬤建立關係,她很快接納信任了魯比,並且娓娓道出心中藏埋的這份罪惡感。魯比很能同理這份感受:我們不也是這樣,迫於情勢常常先偏離上帝的招喚。好在阿嬤察覺到自己的需要,魯比就藉著詩歌,引發阿嬤禱告,帶著這位離開教會許久的羊回到天父的饒恕,陪伴老姊妹一起認罪,一起述說,並且相信上帝是一位有憐憫有赦罪之恩的天父,阿嬤深深感動與感謝,淚流不止,靈性的卡關困境終於如釋重負!
魯比分享,在關懷阿嬤的過程中,需要慢慢地陪伴一起禱告,有一次阿嬤甚至開口主動為魯比關懷師祝福禱告,為醫院、為教會禱告…..,這樣忽然的舉動,讓魯比大受感動,她感受到自己也是被愛的(雖然是她在照顧這位老姊妹),也看見原來每個人雖然都有自己的軟弱,但每個人也都有價值和功能來為他人付出,病人的回饋成了魯比極大的安慰和鼓勵!
臨終時刻終於漸進,阿嬤的前夫不僅前來陪伴,也在孩子一起的聚集下,在上帝愛中完成道愛、道謝、道歉與道別,禱告聲音裡,平息了肺癌引發的氣喘,末了平安的離開人世!
魯比在14年前曾經送走了自己的父親,那時候,她不懂怎麼照顧末期病人,也不知道簽不急救同意書的意義,凡事好像都是告知的行為決定,後來眼睜睜的看著父親在急喘之中,然後又被插管和急救的痛苦折磨,魯比怎麼也無法從那樣的創傷和遺憾中釋懷。然,照顧這位老姊妹,碰觸了她心中最深的傷口,她能夠陪伴一個人走過最後的旅程,並且溫柔的送她離開,這個溫柔,彷彿也是給自己對待父親一個重新的機會,溫柔的把父親送走,不讓他承受那些無謂的痛苦…..。上帝的醫治和療癒在魯比心中發酵和溫潤,過去的苦難,也許無法避免和重來,但透過一次又一次的洗刷,有了新的意義。生命是可以不斷成長更新的!
走訪高雄民生醫院的謝佳靜靈性關懷師
出死入生,是謝佳靜關懷師對於自己在安寧病房服務所下的註解。
十幾年前,也是醫生的先生卻罹癌過世了,在那個時刻佳靜關懷師感到非常的孤單和傷痛,她不懂自己的先生明明是血腫科的醫師,還救人無數,但卻挽回不了自己的生命,那時候彷彿將殘的燈火一般,內心幾乎熬不過去了,但上帝沒有吹滅這微弱的火苗,在一年後佳靜關懷師接觸到基督信仰,從上帝眼光再次解讀自身的生命,從此不同的路慢慢浮現!
佳靜關懷師本身曾經是患者家屬,又是護理人員出身,從在醫院裡做志工開始,她對罹患重大疾病的氛圍環境一點都不陌生,行走在醫院裡服務病人是她熟悉的事,而後來接觸到靈性關懷師的訓練,就又打開了她的另一扇門!
在安寧病房遇到一位將近80歲的阿嬤,丈夫是因意外過世,而有三個孩子輪流照顧她,唯一沒有結婚的女兒一邊照顧母親,一邊卻又要協助罹患血癌的弟妹,蠟燭兩頭燒,身心俱疲,佳靜自己是過來人,她深深了解作為家屬的煎熬心情以及焦慮,常常廢寢忘食不得安息,同時也嚐過那種獨力照顧在醫院的孤單滋味,因此佳靜心中種下一個很深的願,希望他們不要承受這些孤單的壟罩,好希望自己能成為他們的陪伴,因此在關心阿嬤的過程中,佳靜敏銳的發覺到這個女兒的狀態,她轉而也關心她,陪伴女兒正面思考,覺得爸爸是意外過世,媽媽是生病,反倒比較有時間能預備未來,也有心理準備,但另一方面,疲累的女兒也無法再承受更多的壓力了。
佳靜關懷師適時在阿嬤的面前稱讚了每個孩子,阿嬤也非常認可女兒的付出,她說一點都沒有重男輕女,這個字眼讓女兒潰堤,終於在佳靜的陪伴下崩潰大哭,不僅釋放了身體的疲倦,也是安慰徘徊已久的心結,終於知道母親很愛她,母親的心中是有確切位子給女兒的,佳靜特別用禱告來安慰女兒的心,並且提供了自己的肩膀擁抱了這位家屬的女兒。
在醫院裡一個一個與病友的互動中,佳靜一直在努力一件事,就是該怎麼跟病人談話? 問甚麼? 用甚麼樣的句子? 怎麼溝通交談? 每次關懷課程訓練,佳靜是好學生,都認真抄下老師們的案例分享,將他們的對話寫下來,私下不斷練習口條,再轉成自己的語言風格,因為這樣的練習,便發現和病友及家屬的互動更加流暢了!
幾個月後,這位病友的女兒稍來的訊息中,感謝了佳靜那時的禱告,給了她有勇氣智慧做決定,也感謝她愛的擁抱,讓她在感到最無力的時候還能撐到最後一刻…..。
走訪部立南投醫院的黃雅惠靈性關懷師
衛福部南投醫院的黃雅惠關懷師,過去所受的訓練是諮商,而投入了醫院的關懷工作之後發現,時效性是一個很大的差別。因為一般諮商的個案有許多時間可談話,可以有計畫性地帶領去面對生命與生活中的問題,但是在安寧病房的病人卻完全無法掌控時間長短,談話也不能太冗長,往往計畫總是趕不上變化的追趕著,雅惠說自己有一面哭牆,是花了半年的時間在面對自己,在調整和適應心中的無能為力。
在經過了許多的操練之後,雅惠關懷師接到了一位大哥J病友,曾有重案在身,因追訴期已過得以在醫院接受治療,在這過程中,大哥就是大哥,醫療團隊承受很多的抱怨和口氣上的不尊重,再加上明明犯罪卻不用付任何代價的光景,引發了治療團隊見仁見智的不同內在聲音:怎麼還可以使用社會資源?為甚麼要浪費在這種敵對關係上?雅惠關懷師深感到這也是對自己很大的挑戰,挑戰著自己的價值觀,但在禱告之後,信仰的上帝神回應:「神愛世人」,一個願意悔改的態度,上帝是不輕看的。因此雅惠抱著這樣的信念持續的去關懷這個家庭,如何引導陪伴這位大哥看到自己的過去,是一道牆,雅惠花了很多時間取得信任,幫助J和哥哥之間的關係能誤會冰釋,能彼此體諒,站在對方的立場去看見彼此都是有難處的,雖然男人間說對不起示弱很困難,但仍然以道謝來軟化了關係。在自己的母親太太和女兒,J很努力的想補償過去三十幾年來不在家中的缺憾,心事一一吐露給關懷師聽,J決定將財產再分配,希望身後留給他們一些金錢資源,雅惠陪伴過程中,找到機會切入帶著大哥禱告,幫助他去饒恕自己,也饒恕許多身邊的關係,並且向上帝感恩感謝:他不在台灣時期,上帝卻代替他照顧了全家……。
關懷師照顧的不僅是病人和家屬,團隊的需要也常是關懷師被期待要去處理的。雅惠是醫師間的協調者和潤滑劑,使大家不同想法,卻都立意良善的看法,能夠更靠近彼此;關懷師也是病人和家屬的出口,面對了醫師的病情告知後的震驚,關懷師需要去陪伴和安撫。
雅惠過去有面哭牆,現在成為了別人的哭牆,讓有需要的人都可以來一起哭一哭啊!
走訪台南奇美醫院的邱麗晶師母
邱麗晶關懷師本身是一位教會師母,在人生跑道上,與丈夫在高雄牧會了17年,後來台南教會需要牧者的邀請到台南,接連牧師生了ㄧ場大病,在醫院治療了許久,而師母也發現罹癌,乖乖聽從醫生指示,接受了手術和放射線治療,人生的計畫總趕不上變化,經過了這兩件事情,王牧師和師母都感受到,上帝拯救他們性命,還留下他們,必定有祂的美意,也許在他們退休之後,仍然可以被上帝使用,就勇敢地迎向呼召吧!本次採訪不到王牧師,我們聽聞師母娓娓道來,採訪小組很受到激勵呢!
邱麗晶師母與先生從本來在病房裡做探訪,只是像ㄧ般志工一樣,陪伴病友聊聊天而已,但經過史哲宣道會的連結,他們開始進入了靈性關懷師的訓練,和ㄧ系列的課程學習,了解到重症安寧的病友與家屬深刻的需要,他們的無助在醫院,以及他們面臨的掙扎。特別是病房關懷往來對應上,對話藝術是一門新的開啟學習,以前就上過很多的同理心的課,但沒有真正實際不斷運用,常常就忘記了,而當一邊學習一邊探訪,就發現過去習慣性直覺的ㄧ些回應方式,其實一點都不適合安慰病友,甚至引來反效果而不自知,經過關懷師在病房探訪陪伴的經歷,自許要成為靈性的照顧者,目標要放在關注人的靈性改變和成長,好讓病友在面對人生終點時,能真正靈性平安!
師母提到在醫院陪伴ㄧ位基督信仰的60歲的李弟兄,李先生在罹癌之前只是上教會,並沒有深入信仰,單純且單身的他,將生活的重心都聚焦在照顧年邁的母親,幾乎沒有機會過自己想要的生活。直到母親過世,他才開始思索人生,卻不幸發現罹患了癌症,這個無情打擊與莫名的痛苦,逼使他真正開始停下來想想人生的意義,進而敞開去叩門了解上帝的心意,甚至積極投入教會而擁有一個新的生活姿態與樣貌,李弟兄人變開朗喜樂了!兩年的過程中,王牧師夫婦帶著志工不間斷的關心他,李弟兄發覺處處有愛,連看護都是上帝的恩賜,這位看護對他無微不至的照顧,住安寧病房時,看護跟著去醫院,當出院回家,看護也跟著回家來照顧他,讓這位弟兄感到前所未有的愛,是過去他ㄧ直為人付出的生命中,所沒有體會過的,生命真是奇妙!
一直以為生病了,人生就沒了,如今李弟兄反倒能理直氣壯的,為自己的需要活出來,而不是不斷犧牲自己的需要,一直活在被剝奪的情緒裡。李弟兄淺淺的笑容感染著關懷師與志工,師母說,因為三階段五面向的學習,讓關懷者有循序漸進的方法理解病友,並幫助人應用四道人生與親人最後和好。
這位李弟兄面臨最後階段,關懷師陪他說出感謝,這是不容易的感謝,過去的年歲滿是不自由,滿是身體的疲憊,謝謝何其難?!人有愛就有作為,望著李弟兄ㄧㄧ跟家人道歉和擁抱,也包括了討論死後要去哪裡等等,李弟兄表現的生命的永恆與感恩,他的饒恕放下與溫暖讓家人得到安慰,也觸動師母的心,使得整個志工團隊更加回饋到自己對家人的照顧,助人者也得到祝福!
師母深知這條照顧末期病友的工作不容易,要勉勵新手上路,靈性關懷的學習是那麼有價值,讓離世的人和愛他的人,都可以有機會互相說出原本的愛,強化家人的關係!
李弟兄指定在告別禮拜的詩歌:『只要相信』,相信他在世時品嚐到被照顧的滿足,離世後安息,也擁有上帝的照顧!
臺大醫院的吳傳健靈性關懷師
醫療院所代表的中心是醫療專業,專業的醫護人員在醫院中治療照顧病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專業,有時候多多少少也會形成某種距離感或隔閡,因此彼此的尊重和團隊合作就顯得格外重要,而有一個人,他在醫院探訪病人已經耕耘了十個年頭 ―吳傳健關懷師 ― 。他不僅是牧師,顯出了智慧和長者的形象,更是成為一種潤滑劑,牽起了醫院內部的網絡,讓每個需要他協助的醫生護理人員,都能馬上找到他,採訪小組找到吳牧師,這位大家口中、心中會喚出的名字,在台大醫院關心照顧病友與家屬。
吳牧師天天在台大病房穿梭,連看護大姐都知道,只要遇到病人是基督信仰,即便在走廊上碰到吳牧師,也會馬上轉介告知,而吳牧師就立即主動去關懷。最近發生一位弟兄,患病的弟兄有極好的工作,事業成績優秀,太太慧心顧家,有兩個孩子。外在上他們無缺乏,但是罹患重大疾病壓傷這個家庭,因先生正值年輕有為,他壯年40多歲,肩上有著社會家庭的責任要去承擔,過去擁有不錯的成績,如今面對事業與身體治療,引發許多矛盾與衝擊,層層壓力。昔日太太咬著牙一心一意照顧家和先生,很多時候都勸丈夫要照顧身體第一,不要作息混亂與壓榨健康,但丈夫停不下來,生活步調就是沒有改善,如今卻罹癌了,太太的擔憂焦慮演變成今天的生氣和抱怨:如果當初先生聽他的勸,也就不會生病了…..。吳牧師幾乎天天去探望他們,除了堅固他們的信仰,並且帶著他們將目光轉向專心配合治療,透過禱告為台大醫師團隊祝福,讓夫婦共同在治療上看到好的成效,不再回頭數落過去的忙碌!
同時,吳牧師應用靈性關懷評估的五個面向,一一細心去檢視這位弟兄,扶持弟兄看見在愛裡,家人有良好的關係,即使原生家庭能給予的幫助不多;而在生命的意義價值上,弟兄的經營工作及有愛的教會,在在他生命充滿正能量與自我肯定,牧師不斷說出這弟兄的奉獻與負責的精神,安慰這弟兄能靜下心養病;而在饒恕的面向上有甚麼樣的發掘?太太的抱怨和焦慮,讓弟兄也有一些反省和表達,因此透過吳牧師居中協調,讓夫妻倆把心中真正的想法表達出來,促成了兩人能互相諒解。
病情隨著年日治療有了變化,醫護團隊盡心治療不果,夫妻也都清楚知道未來可能的結局,內心是糾結,許要進入安寧照顧?! 他們心中一方面帶著期盼,希望有奇蹟出現,另一方面也相信神的帶領的生命路徑,就算身體惡化不可逆轉,他們也能平靜面對。過程中,吳牧師跟隨著他們的腳步,愛心陪伴他們,在未來即將面對離世和後事的討論,謝謝吳牧師天天在醫院行走,每個生命末期都是獨特的,吳牧師願意持續關懷這家庭,雙方彼此連結,期盼也能讓在醫院中的弟兄姊妹不孤單,有關懷師與您相伴!
嘉義長庚醫院的林國椿靈性關懷師
白髮人送黑髮人的悲傷,林國椿關懷師最知道。12年前,因陪伴癌末的獨生子,在臨終過程中經歷了基督信仰所帶來的平安與盼望,於是3年前從職場退休後就在教會服事陪伴重症和臨終的弟兄姊妹們。在服事的過程中深感靈性關懷的專業知識和技巧非常欠缺,唯恐原本的愛因無知反變成傷害,於是,透過牧者的轉介與支持下接受了史懷哲宣道會的靈性關懷訓練。
護理師之前就提醒了,會有位情緒失控的病人進來,果真這位年輕人是處在飆罵的過程中被推進安寧病房,完全不顧在旁皺眉頻頻掉淚的母親,也不理會母親的安慰和解釋。他就是不停地狂吼著,訴說他的疼痛和他不要死,強烈反彈不想進來醫院。
母親跟國椿關懷師述說,她不明白這唯一的孩子怎麼會這樣,身體一向很好,怎麼會突然得病,還這麼嚴重,這孩子很乖、很貼心的。原來29歲的案主,在13歲時面對著父親決裂,毅然決然的離開家庭,從此再也沒有下落,後來年輕的案主J君自暴自棄的走入菸酒賭的生活,十幾年下來,直到28歲時被確診x癌末期。
國椿關懷師想起在靈性關懷訓練時,課程提醒要觀察"整體痛"的臨床表徵,於是根據靈性關懷五面向先從愛與被愛和寬恕兩個面向來協助案主J君,幾經協談後,母親終於放下己見,願意聯繫父親前來,而案主於雙親共同陪伴照護下終於逐漸散發笑容了。在最後病況無法控制時,國椿把握機會,與J君探索人生走到最後,下一步怎麼打算,人生不能永遠逃跑,也不知道死後會怎樣,J君內心沒有信仰,他決定接受基督信仰,並且一直做懺悔禱告,渴望不必在陰間流浪逃跑,決定歸入上帝懷抱,當他知道自己有信仰,平靜地睡著了。兩天後,他就在沉睡中天家!
國椿關懷師走過喪子之痛,他最能體會為人父母要失去孩子的痛苦,他也把這份痛苦分享給J君,父母可能不夠好,但都是要拿好東西給子女,失去彼此的愛是生命最大的損失與痛苦!他也同理將喪子的J君父母,國椿在自己傷痛上,一路有信仰支撐他,每天感受上帝同行走過死蔭幽谷!思及兒子仍是感覺很悲傷,但這悲傷不是因失落,而是因為不捨與遠遠長長的思念!J君的媽媽留言給安寧團隊:「謝謝你們!我心很痛,但我知道J君去哪裡,我已放心了!」這位母親從上帝那裡得了安慰,對國椿關懷師來說,他曾經領受過的,也是同一份安慰啊!
在童綜合醫院的蕭麗玲靈性關懷師
財產分配不均,兄弟鬩牆的爭執,真實的在安寧病房裡發生,而麗玲關懷師不是律師,不是調解委員,她為了完成病人M阿伯的心願,而主動站出來成了這個調解的角色。
M阿伯本來是被隱瞞病情的,但他感覺自己每下愈況的身體,也感受到身邊的人都好像有甚麼事沒有跟他說,欲言又止的行徑越來越多,他漸漸感到疑惑,便感嘆說出:反正人生終究就是要走這一條路!長長地嘆了一口氣,麗玲抓住了他的話順著問他:那生命都有極限,到那個時刻M阿伯您打算要做甚麼準備呢? 有擔心甚麼嗎?
原來M阿伯的兩個兒子,小兒子最令他操心,他擔心小兒子比較沒有定性,有趣的是,二媳婦卻是最照顧M阿伯的,並且最主動和麗玲團隊互動,在二媳婦積極和關懷師配合下,麗玲得以快速與M君建立關係,她不僅在阿伯面前稱讚媳婦,幫助阿伯看見自己是多麼有福氣的人,而就在這樣的氛圍之下,整個關懷團隊持續的關心和介入,慢慢的讓阿伯心中有依靠,甚至喜歡跟大家一起唱詩歌,分享生命的故事。阿伯喜歡唱耶和華祝福滿滿,在詩歌的畫面中,洋溢大自然花草飛鳥的身影,因此引起了原為農民的阿伯的共鳴,更深感受到上帝的慈愛和照顧,不僅在自然中,更是在他身上,之後阿伯想得到上帝的保護,遂接受了新的信仰。隨後,麗玲關懷師邀請兩個兒子一起開家庭會議,與M伯溝通兩代想法,將昔日的誤會冰釋,並且在阿伯面前,兒子接受父親的叮囑交代,這位父親的心願就是希望兩個兒子要互相照顧彼此扶持,而不是為了財產而家庭破裂。一個美好的結局,使得阿伯心安的離世,也使得做媳婦的更加感恩,在醫院裡有這麼一位關懷師,在最需要的時刻成為他們的幫助。
在榮總安寧病房,也同時在童綜合醫院的麗玲關懷師,在教會是師母的角色,總會碰到許多罹癌的朋友,因此她一直對這樣的病人有很深的關注,透過了訓練課程,幫助她從本來諮商的基礎上,更多的聚焦在病人的靈性需求,因此當病人談到許多的需要時,她能應用靈性關懷評估,分辨出病友的想法需要,這些都是助人的技巧,麗玲說她小時候的夢想是做南丁格爾,但又怕血、怕打針,沒想到上帝為她安排的一個角色,卻就是在醫院裡,不用打針,也不常看到血,但是只要她願意與病人同在,她就在實現自己的夢想了。
羅東聖母醫院謝強民靈性關懷師
穿過雪山隧道,採訪編輯小組來到羅東,台灣東北平原純樸與獨特的人情味,特別採訪羅東聖母醫院腫瘤治療中心的謝強民關懷師。
謝關懷師說,她在史懷哲宣道會團隊已有十幾年的時間,從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轉到羅東地區,學習的不只是語言,還有許多文化及城鄉的差距,病人和家庭的屬性都極為不一樣,還好有靈性關懷的系統化訓練,超越了多元族群的隔閡,她發現與老人家談靈性太抽象,但是談到愛,談到家人的寬容與諒解,善良的長者就比較能意會。與原住民談靈性,他們會從自己祖靈的概念來了解,因此又容易了些,取材自生命的經驗總能帶到現今的討論話。強民關懷師從小便立志做助人工作,不管是學習教牧諮商,或是靈性關懷,都希望透過一邊學習成長,一邊臨床服務,能在這些有需要的人身上,看到上帝的恩典和慈愛。
下一站,採訪小組經過層層山巒,到達後山好山好水的花蓮,拜訪在門諾醫院院牧部的陳美華關懷師。
美華關懷師自90年至今埋身在醫院裡,十幾年來關懷病人,是個資深的關懷人員,因為對靈魂有負擔,她可以在安寧及腫瘤科病房中,做一個送行者,但陪伴的時間實在有限,總覺得對他們的幫助不夠,多多少少都有種遺憾的感覺。經過靈性關懷師的訓練,美華發現和教牧諮商很不一樣,能夠更聚焦在病人的靈性需求上,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靈性需要,包括跟家人家庭等等,提供了關懷師一個方向,去觸及到病人的內在核心。美華關懷師也很有實驗精神,當和丈夫去監獄裡面服務輔導受刑人時,她嘗試跟受刑人談到靈性的層面,而在會談過程中碰觸到受刑人的需要而決志信主,這讓美華感到非常激勵,她發現靈性的議題不只在臨終的人身上,就是一般人健康人、任何人都是非常需要的,可以擴大到更多領域去服務更多的人。
謝謝美華關懷師的嘗試,也讓我們看到,靈性關懷真的是所有人靈性的需要!
劉正容靈性關懷師
不同於醫院第一線的關懷師,總在診間或在病房接觸病友,然,病友出院後,關懷師常常礙於許多限制而難以持續再追蹤和關心,但是在社區的靈性關懷師,就完全融入病友的生活。劉正容關懷師是真愛協會一員,起初教會單單想幫助罹患癌症的朋友,成立了希望癌症關懷小組,一步步建構發展,如今幾十位投身奉獻癌病友的關懷工作。
正容老師是大學傳授鋼琴的老師,也是一位鋼琴演奏家,利用平日彈性時間投入了陪伴癌友的行動。這個念頭卻也組成7年的志工隊,一群熱心的基督徒秉持基督的愛,土法煉鋼的關心罹癌的朋友,一直到看見史懷哲宣道會有專門的靈性關懷課程,才踏出真正訓練的步伐,劉正容關懷師說:一點也不晚,正因為過去的探訪陪伴經歷,造就了學習的動力,與經驗的結合,希望自己的隊伍更扎實,能幫助更多的罹癌朋友與喪親家庭的傷痛。
一位年紀很輕就罹癌的K老師,於ㄧ年半的治療裡,因為關懷小組的持續關心,補足了她生活中的困難。生病要治療,而父母老邁且不住一起,孩子小尚未獨立,累得先生蠟燭好幾頭燒,卻是怎麼樣都得工作維持家計收入,這一點都不是特殊的案例,就發生在大都會區裡面,並且常常遇到。正好有了正容老師和許多志工們,織起了一張聯絡資源網,裡面有人負責陪伴禱告、有人分配輪流探訪、有人電話說說心事等等,每個都是志工,不求回報,且按著自己的能力和時間穿插付出,因此K老師得到了極大的支持系統。生活以致稍稍可以平穩過下去,不至於讓孩子受苦。
當談到最放不下的事情是甚麼?k老師原來有位特殊的孩子,需要特別教育培養,卻苦於找不到合適的人選,K老師她非常擔憂,儘管付上了一切的努力希望延長生命,好多陪陪孩子,但生命好像就是來到盡頭,人也只能對終點俯首稱臣的無奈。奇蹟出現了,在關懷志工小組裡正好有一位退休老師,她有時間,並且也有能力和經驗帶領特殊的孩子,因此她主動參與照顧,答應連結這個家庭,成了K老師孩子的ㄧ個陪伴教導者,K君要過世之前,這一切的預備都一一安排,K老師非常感恩感受到上帝的愛,為她在生病之後準備了這麼多幫助,她一切所擔憂的,也都有了最好的安排,驚訝這麼短時間,這麼淺的認識卻得到這麼深的幫助,她心滿意足的在眾多弟兄姐妹祝福下受洗,真正進了神的家。這個過程,正容都參與其中,曾經身為癌症病友的家屬與失去摯愛的痛,正容除了能體會家屬的心情,透過靈性照顧裝備課程,也幫助自己更多體察自己的過去,如今更有系統的學習相關知識,更多同理傾聽和接納病友的難處,時時敏銳的分辨病友正處於哪個階段?哪一個需要點?自己過去的徬徨與不安,現在化為助人的經驗。
正容關懷師覺得受訓得知靈性關懷的方法論,對第一線工作最有效,靈性五面向三階段評估,提供了關懷師一個路境,知道從哪些方向來與病友談話,體察病友內在的困境,協助他們說出內在的糾結與擔心,進而協助他們去思想和預備未來,面對臨終時刻之前,能更充裕去回顧許多過去不敢觸及的問題,正容關懷師充滿愛的表達,她說這些理論講起來頭頭是道,當演繹在照顧陪伴病友與家屬需要上,就需要耐心與團隊愛的接力,一段一段地接續,拉起社區關懷網絡,相信我們的居住社區是靈性關懷城鎮。
謝謝正容關懷師,無私的奉獻心力在社區,謝謝多位關懷志工的戮力經營有愛的城市!
鄭麗萍靈性關懷師
畢業後很快就到醫院上班,當時因入考成績不錯很快被安排在內科病房服務,在單純認真專一的服務中,很快就當選模範護士且進入加護病房照護開心及開腦小組成員。如今回頭看我當時的工作,每天認真在看病人的病歷、檢查報告,用心地在判讀病人身邊一切儀器所呈現的數據意義。15年來在個人護理場域中,最重要的主角病人及家屬,他們一切的感受、所在乎的,完全不考慮在內。
結婚後再次返回職場,很高興有機會在長照領域住宿型的機構服務,過程中接觸過,在壯年階段因疾病或意外而致殘者、長者,因疾病或家人無法照顧而入住機構者,不論在養護中心或護理之家,機構的住民大家是在一起生活、一起面對身體的衰退及功能的失落,更是孤獨的自我面對個人個別性的靈性的困擾及傷痛。過程中看到住民因住機構,必需與家人及社群分離,因孤單而焦慮傷痛。因著搬遷至機構,住民有被遺棄、隔離、失去親情友情及經濟自主能力而創傷的情緒。更是因著疾病及身體無法自主而痛苦。種種的際遇,使長照的個案陷於茫然而不知所措的情境。
我很慶幸十多年來有機會在長照住宿型機構服務,服務過程中陪伴多人(住民、家屬及工作人員)面臨或走過死亡的歷程,深感是一股無法用言語或情緒來面對的歷程。而我們靈性關懷如同「風」、「光」是看不見的,她是會帶來溫暖及舒適的,關懷中雖然看不出長者身體上有具體的進步,卻帶給一個人有被尊重、被支持的同理過程。看看長者的人生歷程,確實是值得我們這一代的尊榮、陪伴與支持的。目前環境是在一個快速、專業的時代潮浪中,而我們服務中最重要的個案是有「個別性」的,因疾病造成身體的衰退,天天要面對無法自主的過程,是一段不容易的路,過程中靈性懷師如何陪伴個案在沒有遺憾中走出來,是一件有價值的關懷歷程。
個人初見,靈性關懷師的一份助人者工作,是在人與人之間深度的關懷,因此「自我察覺認識自己」及「照顧自己」都是十分的重要,關懷的過程中常常笑停下來看看自己,想想自己的狀態,是「利己」或「為己」。第一自我察覺認識自己方面,許多人在關懷他人時,內在真正的需要是找到「自我價值」,期待他人的肯定或讚美,關懷師若無此內在的察覺,會成為危險的狀態。特別在目前的長照領域靈性關懷尚未成孰時,團隊中的其他人,不一定瞭解關懷師的工作歷程。第二就是要「照顧自己」,關懷師需要照顧自己的身體健康,聆聽自己身體及情緒,看看自己與自己、家人、同事、社群、大地等的關係,更是需要在團隊中成長,不落單,學習放下經歷失落,這一切的歷程面對長者的失落更有同盟同感。
最後鼓勵畢業的關懷師,這是一份極尊貴有價值的陪伴工作